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cessing Chinese and Other East Asian Languages

PCOEAL – 2005

Hong Kong December 8-11, 2005

與會心得報告

 

 

 

 

 

 

 

 

 

陳冠銘

台大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班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cessing Chinese and Other East Asian Language (PCOEAL 2005)定期召開的主要目的,在於促進有關處理東亞語言研究不同學門之間的交流溝通與討論,而每次會議的展開,都讓國際上不同領域及地區的學者們,確實有一個共同討論切磋自身研究的公開場所。

今年PCOEAL於香港中文大學召開,正式會議時間為西元2005十二月九日至十一日。於正式會議前一日(十二月八日)舉辦「On-line Study of Language Processing」兩場工作坊,分別針對語言處理的眼動研究及事件相關電位研究進行探討。

工作坊受邀演講的學者,包括從事眼動研究數年、著作等身的Dr. Keith Rayner講述「How to use eye movements to study language processing,以及從事腦波研究頗有經驗之荷蘭學者Dr. Jos J. A. van Berkum針對「How to use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to study language processing」進行討論Dr. Rayner由於對眼動儀的開發、應用及研究,擁有數年的親身經驗,因此內容豐富而資訊大量,絕對不是單純的文獻回顧性演講,多摻有個人經驗的色彩濃厚。過程中他除了針對眼動儀和語言研究配合所能產生的激盪加以剖析、解釋外,並分享歷年來他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是,他能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提醒後進及開始想投身眼動儀實驗的實驗團隊所應該先行注意的事項,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在這個經驗分享的過程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一再提醒研究後進,想短期內精熟眼動儀並能開始進行實驗,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經由已經建立眼動研究實務經驗的研究團隊中取經,因此初期的合作是讓眼動作為認知歷程測量指標之的重要過程。除此之外,他也不忘推銷自身所發展出來的EZ Reader model反履在演講的過程中,提醒聽講者該model的適切性,當為現在符合閱讀模式最好的模型之。最後,他設法以過去西方語言配合眼動儀的研究取向,以擴展進行東方語言研究,並簡介近來自身研究團隊已得到的研究成果。

Dr. van Berkum則以事件相關電位(ERPs)研究語言為題,分別探討了「on-line measurement, what is it, and who cares?」、「some basics about the EEG and about ERPs」、「some language-relevant ERP effects」、「types of inferences from ERPs」、「advantages & drawbacks」、「some additional tips」、「beyond ERPs」七個部分,並在演講的過程中,一再強調事件相關電位的敏感性、時間定位、發生來源、代表意義和強度指標,來告訴研究者當要從事語言處理的ERPs研究時,所可能面臨的實際問題。最後,並給予切實的忠告,以免後進重蹈先前覆。演講的過程相當有趣而且生動,加上演講者自己學位取得、研究生涯都是利用腦波研究,因此聽來頗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該工作坊最後給出了一連串的「Dont …」,可以讓人理解ERPs研究的艱辛,以及資料收集、詮釋、及論文發表所必須面臨的重重關卡。不過一旦得到結果,通常也頗具價值而不容小覷。

該會議我人和葉素玲教授共同發表題目為「Is lexical decision task sensitive to orthographic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之研究。不同於過去參加國際型大會只以海報呈現方式,此次所給的是一場英文即席的口頭演講,時間為十二月十日星期六下午四點針對lexical processing所設立的場次。會前雖稱不上過分緊張,但仍感受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內容不知是否結果詮釋正確,以及理論有無扣緊議題的壓力。特別在演講之前,又感受到同場次諸多講者的情緒渲染,不由得地增添些許恐懼。所幸該場次主持人恰為共同發表者葉素玲教授,她所給予我個人的鼓勵與支持,讓我不論在上場的前、中、後,都覺得能夠有這樣的指導及合作伙伴,堪稱我個人研究生命的大幸!口頭演講的過程,我非但沒有脫序演出,反而因此得到各方學者對我個人研究的肯定及激勵,問題是有的,但卻轉化成一種繼續針對相關議題努力下去的重要動力。而且也讓我過去一直以來身在一個以注意力與知覺研究為重的實驗室中的異類感,得到大大的紓解。而這次在英文口頭演講技巧上最大的收穫,在於事前必須保持冷靜,才能聽清楚前面所有講者的內容及現場聽眾的互動過程,並能由這種即時的互動過程中納入自己的演講中,讓聽者不必為同樣的疑慮一再於事後發問。

此外,由於本實驗室共同發表的量頗多,再加上其中一位作者報效國家無法前往,葉素玲教授無法分身針對每海報議題均親身解釋。因著研究取向的接近,因此幫忙站台海報的解釋,這個過程也讓自己收穫良多。這不僅要對實驗室成員的研究能有深切的了解,也讓我感受到身為研究團隊的一員,是彼此密不可分的,不會因為非己身的研究,而當做風馬牛不相甘之事。平日實驗室會議大家公開討論個自的研究議題,並交雜給予意見的方式,在這發揮了效用!

總結這幾天的會議和工作坊,不僅讓兩岸三地的研究學者能有公開場所彼此討論、了解對方的研究,而且見識卓越成就學者的風範也是一種身教、言教的歷程。我相信,此次會議的過程中,我們台灣的研究成果,必然於國際學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該會議2007年將於台灣台南成功大學舉辦,屆時將重聚這兩岸三地及世界各地對亞洲語言處理有興趣的諸多學者,這種學術的激盪勢將持續延燒。

攜回資料:

Conference program and abstracts

Workshop program and abstracts

發表:

Chen, K.-M., & Yeh, S. L. (2005). Is lexical decision task sensitive to orthographic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cessing Chinese and Other East Asian Languages (PCOEAL 2005).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Oral pres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