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與緣起
 

為進一步提升大學心理學教師之學術與專業能力,以期改善大學心理學相關課程的教學水準,特選定心理學領域的重要議題,邀請傑出國內外學者密集授課與討論,實施教師短期進修。此研習營的目的在於拓展學員對心理學視野之廣度與深度,有利學員爾後發展新的相關課題,以便能提升心理學課程的內涵與水準。此外,在資源充足的情形下,我們也歡迎研究生們加入研習的行列。

 
研習營背景說明
 

二十世紀中葉的認知科學革命,使得被行為主義者視為「黑箱」的內在心智運作歷程,得以重見光明。知覺、注意力、記憶、思考、決策與選擇行為、問題解決等認知歷程開始成為心理學重要的議題。此發展持續到二十世紀末,由於技術、知識與理論的進展,大腦已然成為心理學者探索心智運作的新場域。研究的課題從感覺動作到記憶、情緒與意識,探討的層次從認知結構到大腦的區域與神經網絡。今日,腦與認知的關係已然成為一種必要的聯繫。


本研習營的主題將集中在基本認知功能中的知覺、注意力、意識、記憶與整合機制等息息相關的議題。知覺不僅是意識的門戶,也是一切高等認知功能的基礎。過去一百多年來的知覺研究偏重分析,因此對於瞭解各種感官分開處理的刺激屬性(例如視覺的色彩、運動、質地;或聽覺的頻率、響度等等),成就斐然。然而知覺的運作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整合性的面向,不管是感官內或感官間,都有大量的整合機制,負責將分離處理的感覺屬性建構成完整的知覺經驗。而完整的知覺經驗除了是一種感官間的訊息整合之外,也包含了注意力、記憶、情緒以及決策等高層次認知活動的影響。


此次應邀講員之一的普林斯頓大學心理系教授Anne Treisman所提出的特徵整合理論,一直是引領眾多注意力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此理論認為,注意力的功能在於將被分析處理的刺激屬性整合起來。這種整合可分為多種層次處理,包括特徵與特徵間、物體與位置間等等的整合。當代認知神經生理學者以細胞間共同震盪(oscillation)作為意識的神經生理基礎,可說是提供此理論的生理機制,並為知覺、注意力、與意識的之間的關係,提供一個較為清楚的機制內涵。然而,此整合功能是否包括感官間的整合,以及與其他高層次認知功能如記憶與決策選擇的關連,仍有待釐清。另一位講員加州理工學院教授Shinsuke Shimojo將與大家分享他在這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Vanderbilt大學助理教授Frank Tong對意識知覺的新觀點,值得密切注意。

竭誠歡迎大家來參加這次學術的饗宴。

葉素玲於台大心理系 2005.9.28